当前位置:主页国家标准

GB/Z 16886.22-2022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2部分:纳米材料指南

GB/Z 16886.22-2022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2部分:纳米材料指南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Part 22:Guidance on nanomaterials

GB/Z 16886.22-2022

国家标准指导性技术文件

标准详情

  • 标准名称: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2部分:纳米材料指南
  • 标准号:GB/Z 16886.22-2022
    中国标准分类号:C30
  • 发布日期:2022-12-30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00.20
  • 实施日期:2024-01-01
    技术归口: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代替标准:
    批准发布部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标准分类:医药卫生技术

内容简介

国家标准《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2部分:纳米材料指南》由TC248(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主管部门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本文件提供了由纳米材料组成或包含纳米材料的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的考虑因素,以及在医疗器械(或组件)生产过程中未使用纳米材料,但其降解、磨损或在机械处理过程中(如医疗器械原位研磨、抛光等)产生的纳米物体的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本文件适用于以下内容:--纳米材料的表征;--用于纳米材料测试的样品制备;--医疗器械中纳米物体的释放;--纳米物体的毒代动力学;--纳米材料的生物学评价;--结果的描述;--医疗器械评价中纳米材料的风险评估;--生物学评价报告;--在设计、制造、加工过程中预期产生的医疗器械表面纳米结构。本文件不适用于以下内容:--未经过设计、制造或加工应用于医疗器械中的天然和生物纳米材料;--块体材料内部的纳米结构;--在设计、制造、加工过程中非预期产生的医疗器械表面纳米结构。〓〓注: 医疗器械表面非预期产生的纳米结构的示例是挤压划线和机加工/工具标记。本文件旨在提供一个通用框架,并重点介绍在评估由纳米物体组成、包含和/或产生纳米物体的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时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此外,本文件还指出了与块体材料或小分子化学物质相比,测试纳米材料时发现的几个常见的未预料到的困难和障碍。作为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本文件代表了与纳米材料相关的当前技术知识,没有列出或提供详细的试验方案。本文件能作为聚焦于包含纳米材料测试详细方案的未来文件的基础。

起草单位

山东省医疗器械和药品包装检验研究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起草人

侯丽、刘成虎、刘颖、孙晓霞、邵安良、陈春英、陈宽、徐丽明、陈亮、谢黎明、张敏、刘万宗、

相近标准

YY/T1532-201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纳米材料溶血试验YY/T1295—201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纳米材料:细菌内毒素试验YY/T0993—201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纳米材料:体外细胞毒性试验(MTT试验和LDH试验)YY/T1512-201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风险管理过程中生物学评价的实施指南YY/T1775.1-2021可吸收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可吸收植入物指南20214609-T-464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23部分:刺激试验20230035-T-464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0部分:皮肤致敏试验20214612-T-464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材料YY/T0268-2008牙科学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单元:评价与试验YY/T0127.11-2014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1部分:盖髓试验

* 特别声明:资源收集自网络或用户上传,本网站所提供的电子文本仅供参考,请以正式出版物为准。电子文本仅供个人标准化学习、研究使用,不得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