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详情
- 标准名称:工程机械线束喷码技术标准
- 标准号:T/KCH 004-2022
- 中国标准分类号:J45/C3670
- 发布日期:2022-08-11
- 国际标准分类号:21.060.99
- 实施日期:2022-08-11
- 团体名称:杭州市科技合作促进会
- 标准分类:其他紧固件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本标准规定了工程机械线束的喷码(以下简称为线束编织)的术语与定义、基本要求、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贮存、保管和质量承诺
本标准适用于工程机械线束的喷码
工程机械行业是我国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类别包括挖掘机械、铲土运输机械、工程起重机械等十八大类之多,可以说,只要有工程建设,就离不开工程机械。自从工程机械出现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营模式的不断变化,该行业已从创业期、形成期到了发展期,尤其近几年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始终处于平稳增长状态,且行业的格局短期内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工程机械行业产业规模从“十二五”末(2015年)的4570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超过70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约8.96%。“十三五”期间,工程机械行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高端、智能产品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充分满足了国民经济建设重大工程的需要,涌现出一大批科研成果,成为行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工程机械“走出去”,一方面拓展海外市场,为企业业绩增长提供新动力;另一方面,产品国际化有助于提升企业知名度,扩大品牌效益,同时对于上市公司来讲,品牌效益能够给公司带来更高的估值溢价。在“一带一路”战略持续推进下,由于有效激活了沿线国家的工程机械市场需求,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获得了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出口额持续增加,大大促进了产能和品牌影响力的快速增长。对于某一具体的市场,则一定是细分、专业化,需要聚焦、研究、分析特定的用户群体,满足他们的需求,打造独有的竞争力,亦即全球化布局,精细化深耕。首先,需要未来的工程机械拥有智慧“大脑”,实现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等的电子化、信息化,并逐步地从局部自动化过渡到全面自动化,向着远距离操纵和无人驾驶的趋势发展,最终达到完全智能化的作业机器人目标。其次,需要依托5G技术的发展,解决影响集群化施工最大的实时控制问题,对于工程机械要完成这些复杂的任务,没有精确的实时控制是不可能进行的。同时,也只有在5G时代才使得在网络上各个点的时间同步能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这在4G时代是不行的,因为4G的时延最少为30ms,而5G的时延能达到1ms。综上所述,智能化是未来发展方向,依托物联网(IoT)和数字化技术,机械设备将逐渐展现机器的智慧,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操控,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市场话语权。工程机械电气系统也将逐渐向着自动化、智能化操控靠拢,越来越多的电气元件,复杂的控制系统提高了电气系统设计及装配要求,线束作为电气系统的“血管”对电气系统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工程机械线束的质量水平对整机的操纵性、稳定性,甚至对整机安全性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工程机械线束超声波焊接作为线束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工序,超声波焊接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整车电流、信号传递的稳定性,因此掌握一套弹性有效的超声波焊接技术规范系统尤为重要。超声波焊接是利用在两个待焊工件接触面所产生的摩擦热能来使金属熔化。热能来自一定压力下,一个工件在另一个表面以一定的位移或振幅往复的移动。一旦达到预期的焊接程度,振动就会停止,同时仍旧会有一定的压力施加于两个工件上,使刚刚焊接好的部分冷却、固化,从而形成紧密地结合。通过超声波自动焊接机能迅速大批量制造出一致性的产品,但也会导致因为部分失误制造出大量的不良品,而线束加工企业建立一套超声波焊接规范技术标准则是重中之重。超声波焊接拉拔力:拉拔力是为确保工程机械行驶过程中,电线与电线之间连接状态的满足一定的抗拉强度,拉拔力测试必须是脱离绝缘外皮的测试,这有利于生产过程的控制保证电线的良好焊接。只有符合高标准拉力的线束,才能有高质量的线束。《工程机械线束超声波焊接技术要求》的提出,是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焊接生产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文件。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教授在总结日本质量管理经验时说:“没有标准化的进步,就没有质量的成功”。所谓标准化,就是标准的制定、执行及完善的过程,具体包括技术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和工作标准化。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早已成为行业的共识,努力成为一流企业,努力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才能在未来的高端工程机械线束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只要我们全体一起努力,我国线束企业一定能够培育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树立自己的高端品牌,并能在全新市场格局中重塑行业,引领未来。
杭州东诚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杭州市科技合作促进会
张克平、高漪丹、徐丽雅、陈钢、项德明
* 特别声明:资源收集自网络或用户上传,本网站所提供的电子文本仅供参考,请以正式出版物为准。电子文本仅供个人标准化学习、研究使用,不得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