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团体标准

T/FSSJ SYNY06-2020 玉木耳栽培管理技术规程

T/FSSJ SYNY06-2020 玉木耳栽培管理技术规程

T/FSSJ SYNY06-2020

团体标准推荐性

标准详情

  • 标准名称:玉木耳栽培管理技术规程
  • 标准号:T/FSSJ SYNY06-2020
    中国标准分类号:/A014
  • 发布日期:2020-11-0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 实施日期:2020-11-03
    团体名称:辽宁省食用菌协会
  • 标准分类:植物栽培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内容简介

本文件规定了玉木耳栽培的术语和定义、场地、品种、栽培管理、晾晒、病虫害防治及菌糠处理
本文件适用于玉木耳(Whitewoodear)菌棒的栽培生产
玉木耳栽培管理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玉木耳栽培的术语和定义、场地、品种、栽培管理、晾晒、病虫害防治及菌糠处理。本文件适用于玉木耳(Whitewoodear)菌棒的栽培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12728食用菌术语NY/T2375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NY/T3024日光温室建设标准3 术语和定义3.1 玉木耳Whitewoodear玉木耳为毛木耳白色变异菌株。3.2 地摆栽培将玉木耳菌棒(袋)直接摆放到地面上进行出耳的栽培方法。3.3 吊袋栽培将玉木耳菌棒(袋)悬挂在菇棚(房)或可控气候设施内进行出耳的栽培方法。3.4 菌糠菌糠指食用菌代料栽培,子实体采收后剩余的培养基废料。4 场地4.1 基本要求地势平坦,通风良好,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周围无工矿企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堆放和填埋场、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堆放和填埋场等。4.2 地摆场地平整制畦,畦高10~15cm,畦宽120~150cm,工作道宽30~50cm,畦床均匀铺撒生石灰后铺黑色地膜。畦床中间安装给水管及微喷设备,微喷头距离畦床高度40~50cm,间距150~200cm。4.3 吊袋场地吊袋菇棚(房),南北走向,棚宽6~12m,长30~60m或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调整,中心点高度≥3.5m,棚肩高度≥2.5m。棚内搭设吊架(杆、线)用于吊袋,棚外覆盖遮阳网。暖棚建设应符合NY/T3024要求。菇棚(房)中间安装给水管及微喷设备,微喷头间距150~200cm。4 品种中温、广温型品种,子实体形成温度16~30℃,与栽培季节相适,推荐3~9月份进场出耳。6 栽培管理6.1 培养已长满菌丝的菌棒运输至出菇场地,垛式或直立密集摆放。覆盖草帘(毡布)保持通风良好,温度18~26℃,湿度50%~70%,避光培养至菌丝洁白致密、无袋料剥离。6.2 刺孔“一”字型或“Y”字型刺孔,每棒刺孔180~220个,孔径4~6mm,孔深8~10mm,沿菌棒均匀分布。刺孔前及刺孔过程应使用75%酒精或新洁尔灭溶液定期对刺孔设备消毒,及时清运已刺孔菌棒避免交叉污染。6.3 催耳刺孔后菌棒“#”字型摆垛,菌棒间距2~4cm,每垛3~4棒菌棒,垛高3~4层,垛间距10cm。覆盖草帘(毡布)保持通风良好,温度16~22℃,湿度65%~85%,避光催耳5~7d至孔眼完全被白色菌丝覆盖或出现原基。6.4 排场(吊袋)6.4.1 排场地摆栽培菌棒分畦,直立摆放在畦床地膜上,棒间距10~15cm,每平方米放置菌棒25~36棒。6.4.2 吊袋吊袋栽培,每串吊线(绳)挂菌棒6~8棒,棒间距10~15cm,串间距25~30cm,每平方米吊袋54~72棒。6.5 出耳采用间歇性喷水、干湿交替的出耳管理方式。阴雨天气减少或停止喷水,3d及以上持续阴雨天气应使用塑料膜遮盖菌棒,保持排水良好。6.5.1 分化期保持空气湿度80%~90%,温度16~24℃,保持原基湿润,避免大量喷水使菌棒积水流耳。管理至木耳原基3~5mm,耳片分化。6.5.2 伸展期干湿交替管理,喷水至耳片舒展后停止,皱缩后再次喷水,日间喷水时气温低于25℃。重复管理直至采收。6.6 采收耳片伸展至4~6cm时及时采收。采收时用手握住耳片贴基部拧下,避免带出基质,采大留小。潮次采收结束后停止浇水,恢复菌丝生长6~10d,袋料贴紧进入下潮次管理。7 晾晒使用纱网晒床,晒床距离地面高度宜高于60cm。采收后晒耳厚度10~15cm,表层玉木耳皱缩后翻动,上下层耳片颠倒晾晒至干燥。避免雨淋及虫蚀,晒干后及时入库存贮。8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符合NY/T2375的规定进行防控。9 菌糠处理栽培结束后及时将菌棒运离栽培场。菌棒进行袋料分离后,菌糠集中,统一处理。

起草单位

辽宁三友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起草人

邹存兵、朱巍巍、张忠伟、李杨、柴林山、徐冲、赵凯

* 特别声明:资源收集自网络或用户上传,本网站所提供的电子文本仅供参考,请以正式出版物为准。电子文本仅供个人标准化学习、研究使用,不得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