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NFPIA 4005-2021 森林风景道等级划分与评定
内容简介
本文件规定了森林风景道的等级划分依据及评定基本条件
本文件适用于穿越林区,具有生态保护、科研宣教、游憩体验和森林康养价值的道路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风景道scenicroad视域内具备美学、自然、文化、历史、游憩、科学等价值,且融合了林业、交通、景观、游憩和保护等多重功能的道路。3.2森林风景道forestscenicroad重点依托我国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区、国有林场、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国家层面的自然资源景观载体,根据“资源本底、道路条件、服务设施、智慧管理、环境保护”五大体系进行规划建设,各项细化指标符合相应等级标准,经森林风景道评定委员会评定达标的风景道。4等级及标识4.1等级森林风景道分为2个等级,分别为AAAAA级森林风景道、AAAA级森林风景道。T/CNFPIA4005—20214.2标识森林风景道LOGO及等级的标牌、标志在符合全国道路标识规范的基础上,由评定机构统一规定。5森林风景道等级划分条件5.1AAAAA级森林风景道5.1.1资源本底5.1.1.1生态价值旅游资源品质极高,所属行政区域范围内拥有至少2处国家级旅游资源,两侧以森林景观为主的道路长度占总长度的50%以上。景观完整,组合度高,有丰富的地带性植被资源和丰富的珍稀物种。5.1.1.2自然价值林分健康度高,无大面积病虫害,区域内森林资源近自然经营水平较高。5.1.1.3文化价值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文化保存完整,所在区域有至少1处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5.1.1.4历史价值历史遗存众多,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所在区域有至少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5.1.1.5科学价值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至少有1处可依托风景道或周边资源进行考古、野外调查等国家级研究课题,能对游客产生教育作用。5.1.1.6游憩价值具有极高的游憩价值,森林风景道能紧密串联周边游憩资源,可依托风景道或周边资源开展越野、铁路观光、徒步、漂流、滑雪、垂钓等生态体验活动,游憩活动丰富多样且体验性佳。5.1.2道路条件5.1.2.1交通条件优越,依托国、省道等高等级公路或森林火车道等进行规划建设,且能与周边高等级道路或已有铁路线路进行无缝衔接。5.1.2.2道路选线合理,宽度适当,宜优先穿越或邻近当地著名的自然景观点,不应穿越法律法规不允许进入的区域。5.1.2.3道路应具有明确的起终点位置,总长度应不少于40千米(具有独特景观风貌的森林风景道除外,且不少于20千米),森林火车道应不少于10千米。5.1.2.4道路路面平整,能保证自驾车和旅游巴士的安全通行。根据道路两侧区域地貌特征和用地条件,设置有可供行人慢跑、骑行的绿道或徒步的森林步道。5.1.2.5根据道路特点和周边情况设置详细、准确、清晰、不同语种的交通指示标识。5.1.2.6交通指挥疏导管理能力强,可保障游人及车辆高效、安全通行。2T/CNFPIA4005—202135.1.3服务设施5.1.3.1道路沿线设有服务驿站,提供通讯、应急救援、医疗急救、公共厕所、消费购物、汽车维修租赁、旅游咨询、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有新能源充电桩、加油站等设施。5.1.3.2根据道路两侧景观和地形地貌情况,科学设置观景平台和生态停车场,设置游客拍照点、可供游客休憩的凉亭、桌椅等设施。5.1.3.3道路沿线设置科学、简明、清晰的引导标识,包含导览图、灾害隐患信息、旅游设施位置,标识系统造型和风格极具地方文化特色,与周边景观相协调。5.1.3.4道路两侧设置宣教和游憩体验区,结合道路两侧资源景观特色,提供多语种的VI与导视系统,有专职解说员对森林风景道沿途的资源特点、演化历史进行深度解说。5.1.3.5沿线设置自驾车、旅居车露营地,建设标准符合LB/T078—2019的规定。5.1.4智慧管理5.1.4.1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全路段实现移动通信信号覆盖,服务驿站实现无线网络覆盖。5.1.4.2安全系统健全,安防监控系统、安全广播系统完善,监测报警设施齐全。5.1.4.3设有交通监控和紧急救援系统,设有智慧停车引导系统。5.1.4.4设有游客服务智慧管理系统,能够进行运行监测并具备数据共享端口,如森林风景道官网或手机端APP。5.1.4.5设有电子商务,门票、住宿、商品、餐饮、娱乐等能够实现网上预订支付。5.1.5环境保护5.1.5.1空气质量优良,符合GB3095—2012的规定。5.1.5.2地表水环境优良,质量符合GB3838—2002的规定。污水排放严格执行GB8978—1996的规定。5.1.5.3土壤无化学污染,符合GB15618—2018的规定中的一级指标,远离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无有害人体健康的人工辐射。建立垃圾约束管理、清运、回收相关制度。5.1.5.4具备森林防火、病虫害智能化监测相关信息化设备和系统。5.1.5.5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保护手段科学合理,保持其原真性和完整性,人造景观极具乡土特色,且风貌与周边环境高度和谐统一。5.2AAAA级森林风景道5.2.1资源本底5.2.1.1生态价值旅游资源品质极高,所属行政区域范围内拥有至少1处国家级旅游资源,两侧以森林景观为主的道路长度占总长度的30%以上。景观完整,组合度高,有丰富的地带性植被资源和丰富的珍稀物种。5.2.1.2自然价值T/CNFPIA4005—2021林分健康度较高,无大面积病虫害,区域内森林资源近自然经营水平较高。5.2.1.3文化价值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文化保存完整,所在区域有至少1处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5.2.1.4历史价值历史遗存众多,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所在区域有历史类型遗产。5.2.1.5科学价值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有可依托风景道或周边资源进行考古、野外调查的研究课题,能对游客产生教育作用。5.2.1.6游憩价值具有较高的游憩价值,森林风景道能紧密串联周边游憩资源,可依托风景道或周边资源开展越野、徒步、漂流、滑雪、垂钓等生态体验活动,游憩活动丰富多样。5.2.2道路条件5.2.2.1交通条件便捷,依托县乡道进行规划建设,且能与周边高等级道路或已有铁路线路进行衔接。5.2.2.2道路选线合理,宜优先穿越或邻近当地著名的自然景观点,但不应穿越法律法规不允许进入的区域。5.2.2.3道路应具有明确的起终点位置,总长度宜不少于30千米,具有独特景观风貌的森林风景道不少于10千米。5.2.2.4道路路面比较平整,能保证自驾车和旅游巴士的安全通行。依条件可设置供行人慢跑、骑行的绿道或徒步的森林步道。5.2.2.5根据道路特点和周边情况设置有不同语种的交通指示标识。5.2.2.6具有一定的交通指挥疏导管理能力,人、车通行顺畅。5.2.3服务设施5.2.3.1道路沿线宜设立小型服务点,宜提供通讯、应急救援、医疗急救、公共厕所、旅游咨询、购物、汽车维修租赁、旅游咨询、餐饮住宿等服务,有条件的可设立新能源充电桩、加油点等设施。5.2.3.2根据道路两侧景观和地形地貌情况,设有观景点和停车点,设置游客拍照点、可供游客休憩的简易设施。5.2.3.3道路沿线设置引导标识,包含导览图、灾害隐患信息、旅游设施位置,标识系统造型和风格与周边景观相协调。5.2.3.4道路两侧设置宣教和游憩体验区,结合道路两侧资源景观特色,具有VI与导视系统,对森林风景道沿途的资源特点进行介绍。5.2.3.5沿线设置自驾车、旅居车露营地,建设标准符合LB/T078—2019的规定。5.2.4智慧管理4T/CNFPIA4005—202155.2.4.1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实现移动通信信号覆盖,服务驿站有无线网络覆盖。5.2.4.2安防监控系统、安全广播系统比较完善,设有监测报警设施。5.2.4.3设有交通监控、紧急救援系统。5.2.4.4设有游客服务智慧管理系统,设有森林风景道官网或手机端APP。5.2.5环境保护5.2.5.1空气质量符合GB3095—2012的规定。5.2.5.2地表水环境质量符合GB3838—2002的规定。污水排放符合GB8978—1996的规定。5.2.5.3土壤无化学污染,符合GB15618—2018规定的一级指标,远离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无有害人体健康的人工辐射。具有垃圾约束管理相关制度。5.2.5.4具备相关生态保护、监测和应急措施。5.2.5.5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保护手段科学合理,人造景观风貌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6森林风景道等级评定评分标准6.1AAAAA级与AAAA级森林风景道评定细则按照附录A中表A.1的规定评定。6.2项目分类及最高得分总分不低于85分。其中,资源本底不低于26分,道路条件不低于8分,服务设施不低于24分,智慧管理不低于11分,环境保护不低于16分。6.3.2AAAA级森林风景道总分不低于75分。其中,资源本底不低于24分,道路条件不低于6分,服务设施不低于20分,智慧管理不低于9分,环境保护不低于16分。7森林风景道等级评定依据及方法7.1评定依据项目分类合计共100分,其中:a)资源本底29分。b)道路条件11分。c)服务设施28分。d)智慧管理14分。e)环境保护18分。6.3各等级基础分6.3.1AAAAA级森林风景道T/CNFPIA4005—20216根据本文件的规定进行综合评定打分。7.2评定机构由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牵头,联合林草、交通、文旅等管理部门,成立由相关行业专家组成的评定委员会,进行森林风景道的等级划分与评定工作。7.3组织实施“国家森林风景道试点建设和评定”依据此标准开展,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另行发布试点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组织开展实施工作。
起草单位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中国城乡控股 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凤凰假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株洲中车特种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 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图锐(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东方风 景控股有限公司、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旅游车船协会、中车城市交通有限公司、北 京林业大学、中国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丽水市生态林业发展中心、中国吉林森林工业集 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伯瑞斯健康管理发展有限公司、浙江省松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中交基础设施 养护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综合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中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明市林业局、宜春 市林业局、九江市林业局、张家界市林业局、吉安市林业局、漳州市林业局、广元市林业局等。
起草人
李磊、谢仲军、李广龙、杨星、郁强、王显光、武平、刘振国、张浩、孙小年、 徐伟、晋军辉、仝晓辉、郭媛媛、李连龙、张运才、张毅、徐婷、王涵、李杰峰、曹雯、张玉钧、张忠 涛、潘华、黄伟、谢立新、陈迈、高选、杨智伟、吴旭红、闫君、王铁钢、慈勤智、杨水山、焦德峰、 何小勇、李博、夏维智、林岩松、董雨明、王兆建、邓立瀛、乔厦、陈美高、陈春和、尹志坚、卜楠、 何美娟、于先葵、林立武、周裕新、刘术军、姚珠成、张春、张宏伟、田振业、刘镇。
* 特别声明:资源收集自网络或用户上传,本网站所提供的电子文本仅供参考,请以正式出版物为准。电子文本仅供个人标准化学习、研究使用,不得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
现行
-
现行
-
现行
-
现行
-
现行